江陵的这场战斗,攻守双方的主帅都颇为有趣场内股票配资,魏吴两军的统帅竟是各自主公年轻时的朋友。接下来,让我们先介绍魏军的主帅——夏侯尚。
夏侯尚,字伯仁,来自沛国谯郡,是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堂侄。他的从军经历非常丰富:
1. 在曹操平定冀州时,夏侯尚曾担任军司马。
2. 他参与了代郡乌桓叛乱的平定,跟随曹彰征讨乌桓,最终取得胜利。
3. 当蜀将孟达投降时,夏侯尚带领徐晃攻占上庸郡,迫使刘封撤退。
曹丕称帝后,夏侯尚被封为平陵乡侯,升任征南将军并成为荆州刺史,统领南方的军事事务。尽管曹真在职务上高于夏侯尚(曹真是都督中外诸军事,假节钺),但在江陵攻防战中,夏侯尚依然是魏军的主帅。
吴军主帅则是朱然,字义封,来自丹阳故鄣,是毗陵侯朱治的外甥。朱然的军事经验也相当丰富:
1. 他曾任临川郡太守,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平定了山贼。
2. 在吕蒙偷袭荆州时,朱然和潘璋一起在临沮截击关羽。
展开剩余80%3. 在与刘备的夷陵之战中,朱然在涿乡大破刘备的水师,切断了蜀汉的退路。
吕蒙临终时,孙权曾询问他谁能继任,吕蒙推荐了朱然,称他有胆略且能守住江东。吕蒙死后,孙权果然任命朱然驻守江陵。
在江陵战线,魏军的兵力虽不如曹休那么多(夏侯尚的部队约三万人,其他如张郃、徐晃等也分别统领数千兵力,满宠常驻荆州),但魏军的将领阵容远远超过吴军,曹真、夏侯尚、张郃、徐晃等名将,且满宠、文聘等人熟悉荆州,实力强大。
魏军的进展非常迅速,短时间内便逼近江陵,孙权派诸葛瑾率领潘璋、孙盛等人前往援救。诸葛瑾到达前线后,采取了类似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策略:采取消耗战,不急于强攻,而是通过保障江陵的补给线不被切断,避免江陵被包围。
诸葛瑾的策略表面上看似保守,实际上是为了在敌人没有突破江陵防线前,拖延时间并保持补给线的畅通。他非常清楚,一旦魏军无法进一步进攻江陵,战局将对吴军有利。
然而,夏侯尚在江陵战线也开始调整策略,尝试破局。吴军占据江心岛,但魏军缺乏强大的水军,显得无法与吴军抗衡。于是,夏侯尚想出了一个新方案:水陆两栖作战。魏军制造了所谓的“油船”,并决定从下游出击,而非传统的顺流而下。这样,油船成功突破了吴军的水军封锁,成功登陆百里洲。
这只是夏侯尚计划的一部分,陆军的突袭也同步展开。魏军的登陆部队并没有直接攻击孙盛的防线,而是迅速占领百里洲的北岸滩涂,建立浮桥。而此时,张郃早已在北岸整装待发,待浮桥搭建完成,他率领步骑部队渡江,这一战局的改变让魏军的陆军迅速获得了优势。
通过浮桥,魏军每天可以源源不断地调集兵力,加速战事的发展。而吴军则因水军未能及时支援,江陵的补给线彻底被切断,局势变得更加紧张。为了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,诸葛瑾决定派出潘璋,带兵到魏军上游五十里处,建立水城,并砍伐芦苇制作大筏,企图通过火攻破坏魏军的浮桥。
这时,魏军的撤退变得越来越急,夏侯尚、曹真开始悄然撤退。撤退的过程隐蔽,吴军未能察觉,但撤退的速度也因此延缓。约十天后,江水果然开始上涨,潘璋准备放火攻击浮桥。而此时,诸葛瑾和潘璋的夹击使魏军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,江陵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。
经过六个多月的围攻,魏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最终未能攻下江陵。江东方面在失去江洲后,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和补给,魏军的进攻遭遇了失败。而曹丕在收到其他战线失利的消息后,终于决定撤回魏军。三路伐吴的战略宣告失败,孙权在接连战胜刘备和曹丕后,威望达到了巅峰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曹丕在淮南和荆州两大军区的兵权得到巩固,但从这三场战斗中可以看出,孙权依然凭借江东水军的优势,将魏军从江陵战线彻底击退。而朱然能够成功守城近一年,不仅因他出色的指挥,更与江陵城的防御体系密切相关。如果没有关羽当年精心修建的城防,江陵未必能支撑如此长的时间。
这场战斗的背后,江陵的坚固城防是成功防守的关键,而江东水军的优势也是打破魏军战略计划的决定性因素。
发布于:天津市港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